欢迎访问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云南旅行社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出境游热推   港澳台 | 新马泰 | 欧洲 | 海岛游 | 普吉岛 | 美洲 | 印度尼泊尔 | 
国内游热推   三亚 | 华东线路 | 广西桂林 | 北京天津 | 云南 | 马尔代夫 | 自由行 | 
云南游热推   昆明 | 大理 | 香格里拉 | 丽江 | 腾冲热海 | 西双版纳 | 
热门搜索词   一日游 | 二日游 | 三日游 | 四日游 | 五日游 | 五日以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云南 > 瑞丽芒市
 

奇特的苗家风情

兴文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我国东方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姜姓部落首领炎帝发生冲突,炎帝战败,求助于姬姓部落首领黄帝。炎黄两部落联合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蚩尤战败被杀。于是,九黎部落大半南下,退居长江流域,同土族部落杂居融合。尧、舜、禹时为“三苗”。春秋战国时,南方少数民族称为“南蛮”,其中的“髻”或“髻”大半皆为苗族先民。秦汉时,长江中下游一带,被称为武陵蛮、五溪蛮、黔中蛮等民族,均包含苗族。西南夷的夜朗国居民,苗族是其中之一。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苗族与其它民族联系逐渐加深,也渐频繁,从而苗族才从蛮中脱出,有了族称。“考苗族……古三苗……一日有苗或荆蛮”(《续修叙记永宁厅县合志》)。“苗人,古三苗之裔也”(《炎徼纪闻》)兴文苗族自称为“蒙”(苗语bmo ngb)。
  苗族多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二环山或高山上,平丘地区较少。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集居。小集居多为同祖同村而居。境内的毓秀、仙峰、消坝、大河等乡苗族相对集中。县境内苗族生活习俗、服饰、语言与邻近的叙永、珙县洛表一带的苗族极为相近(同属一族系)。而与云、贵的花苗、青苗、北苗在风俗、服饰、语言多有不同。《永宁厅县合志》载:“曰苗族种类不一,有花苗、青苗、鸦鹊苗之别……。佃地耕种,就所佃地结草而居,男子辫发或缠头,上包花布尺许,身著麻布衣,两臂及领贴以五彩绣花短裤脚,穿木履,妇挽发作盘髻,红黑毛线缠之缀以小贝,富者大耳环如钩大贯两耳,以插两鬓角簪如碗,以为美观。著花衣,不著中衣,腰系百褶花裙,法以蜡绘,布染后去蜡,则空白处皆花谓之苗锦……每于正月初旬椎牛酾酒,约会高埠日踩山,夜聚日跳月。未婚嫁者,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彼此对歌,相悦则带为婚,然后两家再议婚礼,议成乃择期,男必迎亲,女有女伴,各持一伞入门……,丧用布裹尸入棺,必合甲子乃葬……,子孙病则用草茎米粒推算。谓先人索享则烧篼,大都以巫为医,以牛为药,并有语言文字,语言仍旧,文字则少有习之……”。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过去对汉人多有畏惧心里,又因地处深山,与外界联系甚少,所以,苗族至今仍保持着特有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形成了苗家独特的风士人情。
  一、艳丽的服饰
  兴文苗族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过着近乎刀耕火种的生活,豪爽、奔放热情的性格决定了其独特的民族服饰。
  解放前,苗家男女服装衣料多以自种自织的麻布或土丝布为原料,仅有少数富裕者或上层人物置有机制布的服装。解放后,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与其它民族尤其与汉族广泛交流,服饰亦不断改进,服饰和服装用料逐渐趋同于汉族服饰,但在边远山区,中老年苗族服饰仍保留着苗族传统服饰。
  男性服饰。男性服饰制作比较简单,蓄发挽于头,包白色短帕,上身着青麻布衫,衣领四周以及右衽上绣有三至五寸宽的花纹,外套短褂有花纹,穿中长裤,拴2―3圈约一尺宽的青布胶带,带长七八尺、两端绣白花纹,穿中长裤,冬寒季节裹人字型青色绑腿,生产劳动、外出多穿自打草鞋,戴银戒指、手镯。
  女性服饰。女性多以蓄长发,盘于头顶,用自制青羊毛线帕包头,其帕长达一丈二。包帕状似园盘,大的盘径达一尺四、五寸,另有精工刺绣宽约四寸,长约二尺的牌子,两端用红色线栓在包包帕的正面,牌子的边缘点缀多串五色珠子,极为悦目。上身穿外兰内白又层右衽中长衫。在衣牌上精工密绣三至五寸宽的花饰,衣领口也绣有花纹。这些花饰,用彩色线刺绣,线条清晰,不见底板,极富立体感。系中长百褶裙,裙边以色布镶拼,也有用蜡染的,腰拴花围腰裙,脚穿自制草鞋或布鞋,挂项圈、贯耳环、戴戒指和手镯。
  在逢年过节传统的踩山节以及嫁娶等重大场合中,青年苗家妇女着装更是鲜艳夺目的盛装。头冠分篾圈和发绳两种;篾圈系竹丝编织而成,外圈以折叠宽约三寸的白色毛布缠扎十二层以上,在头冠外沿绣有二寸八的五色图案,并吊有珠子和花须等勒子,这种头冠可揭可戴。发绳头冠是用长发辫成宽三寸的发绳,缠于头部,外用毛巾或布缠扎,每次参加节庆都需要从新缠扎。
  节庆时妇女们都要身着缀有挑花或刺绣领的五色花边牌子满襟中长衫,衣袖口也缀五色挑花草木花鸟图案,腰系一丈二尺以上手工刺绣的花腰带,后腰臂系挑花四至七幅莲花飘带,围上鸾凤和马之类的图案的小花围裙,穿青色长裤,缠白布绑脚,着五色细耳草鞋,挂项圈贯耳环,戴指戒与手镯。
  苗族人民富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其传统服饰代代相传,绵延续,沿袭至今仍很完整。服饰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且独特,其中,刺绣、蜡染皆享有盛誉。县境内苗族饰制作非常讲究,耗工颇大,讲究服装,完成一套需近百个工程。传说苗族服饰纵横交错的花纹为田埂,腰带、手帕上小园点图案为谷穗,坎肓为城池,裙下条纹为黄河、长江。苗家传说祖先是蚩尤,老家原住黄河、长江大平原的大田大坝上种稻谷,后被赶到西南山区的,因此,虽经历风风雨雨的漫长漫长历史,苗家仍费尽苦心,把这段历史绣在衣裙上作纪念,突出地表达了一种民族自尊心态。
  二、奇异的婚嫁习俗
  苗族青年男女相爱到婚嫁,多是自由结合,就是男女青年在“友方”(游方坐月)活动中,身着华服盛装,欢歌漫舞,融乐相对,以歌为媒舞为红线,自由恋爱,达到彼此相悦而缔婚,后经双方父母、舅舅同意,结为夫妻。二是媒妁撮合,父母抉择,重三媒六证彩礼装奁,从请媒、男女双方相认、相恋、相爱到结婚,多遵循父母意志。三是上门求亲,即每年春节期间或秋收之后,求婚男子邀伴郎携一歌手,背上土酒、食物、芦笙,一路走村串户,直到得偶缔婚方归。
  苗家男女选择配偶,一般不太注重经济条件,也不择郎才女貌。他们有特殊的标准,女方特别看重男方小伙子的技艺,一要会对歌,开口能唱几十首情歌。二要会吹芦笙。三要善舞,如果三样条件都具备,又比较拔萃者,十村八寨的姑娘问都要问上门、追上门来缔婚。
  男方则要求女方会纺织,会挑花、会剌绣、会唱歌。若姑娘会弹口弦、吹木叶,那可是门当户对了。这样的姑娘会成为小伙子们心中的偶象。
  上述择偶缔婚方式,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婚是最为普遍。这种缔婚,一般由男方请媒人携带彩礼到女方家提亲,女方通过媒人进一步了解男方品行、家庭,同意则收纳彩礼。时隔一段后又去二次、三次彩礼,谓之“三回九转”缔婚初成。
  第二阶段为“插伞”,男女双方协商正式缔婚的礼仪。选择吉日,至吉日这天,男方备上酒肉,聘歌郎两人同赴女家“插伞”。到女家男方唱带花歌,女方亦请歌郎接待,用对歌的形式讲明男方必备的彩礼。双方讲妥彩礼方告结束,然后男方择定完婚日期,送达女方。
  到了婚期,男家要给女家一头四牙六齿的牯牛,另送两吊四百钱,作为奶米钱,报达父母养育之恩,并带上议定的彩礼前往迎亲。迎亲一般由新郎、伴郎、长辈、正媒、芦笙手、背送彩礼的人组成,徒步到女家。两家歌郎对唱“酒歌”,然后两家主婚,以对歌形式举行俗仪。男方要唱:一是提亲歌,其内容是讲这门婚事的由来。二是请客歌,问及家中长辈、亲朋好友到场没有。三唱安桌歌,讲述男方向女粗借桌子缘由,歌词内容风趣。四是摆礼歌,放好彩礼一一数出名目。如“一头大象少算鼻(猪)”“二角弯弯朝屋头(牛)”,充满和睦、喜悦的气氛。五是交礼歌,按彩礼单子一样样送交给女方,歌词大意是男方有山、有水、有田、有土、有牛、有猪窝、家大业大,吃穿不愁,嫁过去不会挨饿受穷。六是摆酒歌,以古歌、酒歌为主,多以寨中长辈或歌手对唱,场面十分热闹,喜气洋洋,逗得众人发笑,婚礼达到高潮。
女方则不同,出嫁要唱哭嫁歌,安慰爹妈多保重,怀念父母养育之恩,表达女儿不原离开父母之情。如唱“父母养育二十零,如令分别泪淋淋,出嫁那有爹妈好,女儿明天就转回门”。女方送亲的人必须是单数。发亲时男方正媒唱“辞别歌”,歌毕上路。迎亲的人走前,送亲的人走后。送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对叔伯长辈的结发夫妻作正送亲人,同时有几个、多者十几个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陪送,不坐轿、不骑马,女主领头,亲娘跟后,尾随3―5人,衣着花团锦,睛雨均撑红伞罩头。不管男方住地近远,行至途中新娘和主要送亲的人,一要拨一根早已准备好的甜苦竹和折一支桐树醚作嫁奁,伴随亲娘亲郎数日,二要吃一顿由女方准备的午饭,祭神,并唱“午饭歌”。这项俗信苗语称“洛朗宠”又称“打鬼亲”(辞别为之送亲的先辈之灵),仪毕继续进发。临近男方家前选一僻静处,让新娘换上更加鲜艳美丽的新衣。到达新郎家时,迎送亲的人群,均由东方进入新郎家,这与苗族先祖迁徙来自东方,后辈办喜事不能忘记祖宗。进门时男家要摆设香案于门外,作打煞气仪式,祭谢护送的鬼神。新娘入门由迎亲的人领着绕堂屋火炉转三圈(象征兴旺红火)后,入别一间屋休息。入夜时还要举行抽鸡舌取老名(寿名)的俗仪。深夜设新娘宴,只请送亲的女宾和男家的女长辈入席,表示女性至尊。当晚新娘与送亲女伴同宿,不与新郎同房,否则示为不礼。晨,送亲者告别男家,唱交待歌,大意是:“姑娘长身不长心,虽有十八幼无知,公婆叔嫂严管教,若有差错多费心”。结婚的全过程完毕。
  半月后,新娘家派人接回新娘,住上月余,再送回新郎家长住。至此童子结发,通常礼仪落幕。
  苗族青年男女结婚后,双方感情是比较牢固,也比较传统,从一而终的观念较强。苗族历来恪行一夫一妻制建国前也少有纳妾现象。婚后,如女方不育或育女未育男者,男方在原配同意下,可别娶后妻,但妾的地位同原配一样不受岐视。解放后,苗族的婚俗有所变化,但不少苗族婚俗不同程度地习行旧俗。
  三、五彩缤纷的歌舞
  苗族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喜爱唱歌跳舞,常常配以芦笙、牛角号吹奏与牛皮鼓打击乐伴奏,男男女女在一起载歌载舞。苗族音乐舞蹈多姿多彩、风格独特,乐音分为歌乐曲和器乐曲。曲式变化多样,常是口传心授,摹拟提高,在不同场合、歌词与风格各异。歌乐曲分叙礼仪、情歌三类。器乐曲有芦笙、竹箫、口弦、唢呐等乐曲。
  苗家爱饮酒,故而以酒为较多,酒令歌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韵味高雅,曲调委婉。可谓饮酒,唱歌,即兴起舞,歌助酒兴,以酒壮歌,用歌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在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酒令歌一般有二人对唱、有分组唱。唱前都要把双方的洒杯斟满酒,用以表达敬意,唱完歌后方能饮之,然后又由唱歌的人一一斟满酒,又开始往下唱:“一杯酒来清又清,后山阳雀来报春,声声催得早播谷,声声叫得谷清清”,“二杯酒来亮晶晶,种地犁田要勤耕,勤锄薅勤看水,秋收五谷围薄囤”,“三度新春”。这些酒歌朴实无华,真真实实地道出了苗家的风姿神韵。
  歌曲还有开春歌、迎新歌等上千首,分为悲歌和喜歌两大类。悲歌有忆苦歌、孝歌、祭灵歌、分别歌;喜歌有订亲歌、结婚歌、闹房歌、踩山歌、隔调歌、插花歌等等。歌曲格调清新、歌声娓娓动听。
  乐曲以芦笙为主,分宗教性和娱乐性两类。宗教性的有《起坛曲》、《祭祀曲》、《辞灵曲》、《武坛曲》等。娱乐性的有《欢乐曲》、《迎宾曲》、《狂跳曲》等,多用于重大的社会活动,节日群集欢聚时演奏。曲调风格上,宗教性曲调节奏低回、凄婉肃穆。娱乐性曲调节奏明快,抑扬顿挫,高昂,变化起伏。
  其余还有竹箫、口弦、唢呐等乐曲,其演奏方式多样,可独奏、合奏或齐奏,常用木叶笛子、二胡、锣鼓、小钹伴奏。
  舞曲有芦笙舞,芦笙大小不一,常用六管。其曲调据说有八十余首,舞踩以蹲、跳、挤、走,腿部动作为基本步伐而不断变化,变化多则百余种。基本舞称之为“滚布”、“斗争”、“顶碗”、“踢坡杆”、“上三角桩”等。舞蹈节奏明快、进退有序、粗犷热烈,有时又十分淡雅,给人一种诗的意境,炽烈的感觉。
  此外,苗家还有“铜鼓舞”、“木鼓舞”。木鼓舞多是祭祀舞蹈,显得庄重肃穆。铜鼓舞则为喜庆舞,欢快轻盈。
  四、丰富多彩的节日
  苗族人民十分注重每年主要的几个节日的欢庆。节前都要充分准备,节日尽情欢乐。全年主要的节日是过年、踩山节、跳花节和端午节。
  苗年,一般分次过,有“小年”、“大年”、“尾巴年”。其中大年春节最为热闹。旧历腊月三十,苗家户户吃团年饭。之前,杀猪薰肉,打扫卫生。当日,备丰盛菜饭,先祀祭祖宗后团年。过年必吃糍粑,谓称“假赞”,意即“年粑”;敬祖宗过年,称“道博叶”,目的是缅怀祖宗,远祖原本居住于鱼米之乡,常吃糯米。晚上烧热水一盆洗脚,称“染勾类”,意“除老腻”。大小门、家具等均贴上纸钱。入夜家人围坐篝火前谈论古今,呤唱古歌,酒中守年。次日清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新年中男女身着盛装、新衣,从正月初一至十五,不干农活,尽情玩耍,或择吉日走新访以或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踩山节。正月初一至初十之间择日举行,目的是祈祷丰年。是会亲、相亲的最佳时间。节日期间,苗家身着盛装,背酒捧笙,携老带幼,兴高彩烈,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选定的峰巅草坪上。县境内的毓秀乡的金银坳,大河乡的山姑桩,太平镇的石门坎,仙峰乡的花桂坪,沙坝乡的大山坪、麒麟乡的中和山等十余处,每处至少有几十年、多者百余年的踩山历史。草坪中央竖起象征吉祥的五色花杆,飘扬着一块红布。大伙围着花杆吹起芦笙、弹起口弦、敲起鼓,纵情观歌。歌舞中互致问候,漫道家常,畅述美好的生活。情切切、暖融融,好一派欢乐,祥和气氛。入夜,活动达到高潮,山中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烧起,婉转的踏山歌之声悠扬,男男女女在悠扬的歌声中翩翩起舞。渴了,喝口陈年老酒或山泉;饿了,吃口玉米粑,又唱又跳,无不兴奋。1987年元月16―18日(家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在毓秀迎春村呼烟坪山顶,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苗族踩山节,并邀请了叙永、珙县等邻近县苗族同胞共万余人参加。1988―1989年,相继举办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踩山节活动。
  跳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十一两天,在苗族集聚的寨子中心举行。东道主向来宾敬酒后,男女青年围成大圈欢快起舞,一批跳后,又一批接上跳。另一边还设有对歌台,男女歌手纷纷献艺清脆、悦耳的歌声在山谷中回响,那古朴的音乐舞蹈犹如来自大山和山林,未加雕琢,浸透着一种淳朴、自然的风格和清新的泥土气息。男女青年借唱歌、跳舞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有的地方称此类节日为“祭鼓节”、“粽粑节”、“吃新节”、“爬山节”等,不同程序地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苗家山寨习俗和风情。另外,端午节,又称“洼斗阳”,也比较隆重。节日间要用艾草扎成大艾狗,悬挂在大门外层檐下。艾狗胯下扎一索浸了雄黄酒的肥厚腊肉和大蒜。平日有无名肿毒,用来磨酒或醋捺可消肿止痛。当日不做农活。苗医上山采集草药。在每年的六月六日,要重新吃新,先敬天、献神和喂狗。然后人再吃,谓之谷是狗从海外带来的,吃新不忘狗的功劳。
  从以上介绍的苗家风情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兴文苗族源远历史、族源迁徙,也看到苗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敦厚,古老灿烂的文化功顺,古朴风趣的民风民俗,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苗粗,帮助苗家促进民族大团结大有裨益。
  (作者:左明忠,摘自《兴文县文史资料》风景旅游名胜专辑第十七辑)

航班动态查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
24小时热线联系人 :周姐 (李姐)
公司地址:中国•昆明市春城路206号(红河宾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24 www.2ndfl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及旅游线路由【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友情提供:

世界地名  自驾车导航   航班大全  高清地图  天气预报  


友情链接: 昆明国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