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背后是巧合,还是传统?―理解中华文明廿六
去年,注意到在兰州附近,柳树多在阳历3月20日前后发芽。想到兰州古时号称边塞苦寒之地,那么,兰州一带的物候期应与中原地区相差很大,到底有多大呢?因而便去翻书,查到《吕氏春秋/任地》记载:“冬至后五十七日菖蒲萌生,菖蒲是百草中最先萌生的,这时候春耕就开始了。”这段记载应是以中原地区的物候为主,相对说来,春季开始后,草萌芽的时间要早于树木。行不择路联想起,冬至是我国传统时令中数九的第一天,那么冬至后五十七日,就是“七九”的第三天,与九九时令歌中所言“五九六九木芽生”十分接近,这正是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记之一。大多数年份中冬至日都是12月22日,少数为21日,那么冬至后五十七日就是阳历2月15、16日前后,因此大概算来,兰州一带的物候期大约晚于中原地区一个月以上。继续计算,九九时令歌的“数九”天数共计八十一天,也就是说,大约在阳历3月11、12日前后,“数九”天气结束,在兰州一带应以数九结束后的十天左右作为春耕的开始时期比较合适。
也正是在这次计算中,又突然联想起,阳历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意识到,倡议“3/12”为植树节的人极有可能认识到,在大多数年份中,3月12日是“数九”天气的最后一天,在农时上意味着,冬天结束,春季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更是百年大计,自然应该春季来临之际就要动手。更何况,在有些年份,“3月12日”本身就是春季的第一天呢?当时,行不择路认为,倡议“3/12”为植树节的原因就应该是这样的,否则,单从日期上来看,“3月12日”毫无特殊意义,根本不符合定为节日的原则。因为,被定为节日的日期,大多数都是在历史上当日发生了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或者是有民俗意义,或者是逢一逢十之类的日期,而“3月12日”这个日期全然不符合上述原则。如果从“数九”时令来看,则“3月12日”不是逢一(春季第一天),就是逢十(冬天最后一天),正好符合定为节日的原则。
后来从网上查知,原来阳历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的日子,确定“3/12”为植树节,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定。更早的时候,政府还曾定清明节为植树节。“3/12”植树节最初由国民政府确立,后来,在七九年共和国的人大会议上被重新确立。我们现在不知道,当初倡议以孙中山先生的逝世的“3月12日”作为植树节的发起人,是否曾考虑过“数九”时令,如果没有考虑过,那么纯属巧合;如果考虑过,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传统。
认真分析起来,行不择路认为,不论是以清明节为植树节,还是以“3/12”为植树节,都有一个本质相同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本质上纪念先祖,而“3/12”则纪念是孙中山先生;区别在于,清明节纪念的是个人之祖,而“3/12”纪念是国父,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伟大先驱。我们知道,扫墓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给祖坟上添新土,意味着禀报祖先,新一年的劳作自此开始。植树就要动土,所以,不论是清明节还是“3/12”,在动土植树这一点上是完全相通的。我们还知道,植树的意义在于改善环境,意味着,我们自己不仅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还要把一个良好的环境传给下一代,让子孙后代与我们一样以脚下土地为生,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现在共和国执政常不是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号召吗?行不择路认为,和谐并非当代人之间的和谐,更意味着,我们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和谐,造福后代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话说到这里,再提“以‘3/12为植树节,是基于传统的考虑,还是纯属巧合?”问题,已经失去了意义,行不择路更愿意承认它的答案是传统!是纪念的传统,是振兴中华的传统,是中华民族责任心的传统,更应该是当今世界每个人的传统!
作为结束语,行不择路附上几年前自编的《植树节歌》:
九八江平九洲惊,九九河断八省急。秋露半年红雨失,春风数日黄尘起。
雨小不解旱,雨大生灾异,泥沙到海尚富余,水土落山留贫瘠。
问苍天,频灾频害缘何由?君不见,秃山秃岭林木稀。怎么办?栽杨栽柳是唯一。
当如何?起身、动手,积极!
植树节,莫迟疑。
上丘顶,下沟底,出一身汗,滚一身泥。
为明后着想,脏累今日;子孙谋划,苦劳自己!挖大坑,深及米,
表心土,分开堆;
舒根展,扶干直;
先表后心,碎土填回,
三踩踏实,根土紧密;
修树穴,呈锅底,
加把劲,浇足水;
幼苗笑,大功垂。
人植三五棵,众造千百里,待到成林日,八面绿风吹。
植树吧,让我们心中的树成林,让我们的心更净!
也正是在这次计算中,又突然联想起,阳历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意识到,倡议“3/12”为植树节的人极有可能认识到,在大多数年份中,3月12日是“数九”天气的最后一天,在农时上意味着,冬天结束,春季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更是百年大计,自然应该春季来临之际就要动手。更何况,在有些年份,“3月12日”本身就是春季的第一天呢?当时,行不择路认为,倡议“3/12”为植树节的原因就应该是这样的,否则,单从日期上来看,“3月12日”毫无特殊意义,根本不符合定为节日的原则。因为,被定为节日的日期,大多数都是在历史上当日发生了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或者是有民俗意义,或者是逢一逢十之类的日期,而“3月12日”这个日期全然不符合上述原则。如果从“数九”时令来看,则“3月12日”不是逢一(春季第一天),就是逢十(冬天最后一天),正好符合定为节日的原则。
后来从网上查知,原来阳历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的日子,确定“3/12”为植树节,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定。更早的时候,政府还曾定清明节为植树节。“3/12”植树节最初由国民政府确立,后来,在七九年共和国的人大会议上被重新确立。我们现在不知道,当初倡议以孙中山先生的逝世的“3月12日”作为植树节的发起人,是否曾考虑过“数九”时令,如果没有考虑过,那么纯属巧合;如果考虑过,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传统。
认真分析起来,行不择路认为,不论是以清明节为植树节,还是以“3/12”为植树节,都有一个本质相同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本质上纪念先祖,而“3/12”则纪念是孙中山先生;区别在于,清明节纪念的是个人之祖,而“3/12”纪念是国父,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伟大先驱。我们知道,扫墓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给祖坟上添新土,意味着禀报祖先,新一年的劳作自此开始。植树就要动土,所以,不论是清明节还是“3/12”,在动土植树这一点上是完全相通的。我们还知道,植树的意义在于改善环境,意味着,我们自己不仅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还要把一个良好的环境传给下一代,让子孙后代与我们一样以脚下土地为生,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现在共和国执政常不是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号召吗?行不择路认为,和谐并非当代人之间的和谐,更意味着,我们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和谐,造福后代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话说到这里,再提“以‘3/12为植树节,是基于传统的考虑,还是纯属巧合?”问题,已经失去了意义,行不择路更愿意承认它的答案是传统!是纪念的传统,是振兴中华的传统,是中华民族责任心的传统,更应该是当今世界每个人的传统!
作为结束语,行不择路附上几年前自编的《植树节歌》:
九八江平九洲惊,九九河断八省急。秋露半年红雨失,春风数日黄尘起。
雨小不解旱,雨大生灾异,泥沙到海尚富余,水土落山留贫瘠。
问苍天,频灾频害缘何由?君不见,秃山秃岭林木稀。怎么办?栽杨栽柳是唯一。
当如何?起身、动手,积极!
植树节,莫迟疑。
上丘顶,下沟底,出一身汗,滚一身泥。
为明后着想,脏累今日;子孙谋划,苦劳自己!挖大坑,深及米,
表心土,分开堆;
舒根展,扶干直;
先表后心,碎土填回,
三踩踏实,根土紧密;
修树穴,呈锅底,
加把劲,浇足水;
幼苗笑,大功垂。
人植三五棵,众造千百里,待到成林日,八面绿风吹。
植树吧,让我们心中的树成林,让我们的心更净!